uptime
1 | 16:45pm up 614 days 1:31, 1 user, load average: 2.53, 2.79, 3.18 |
- 16:45pm : 当前系统时间
- up 614 days 1:31 : 主机已运行时间,时间越大,说明你的机器越稳定
- 1 user: 用户连接数,是总连接数而不是用户数
- load average: 2.53, 2.79, 3.18 : 系统平均负载,统计最近1,5,15分钟的系统平均负载
vmstat
- -V:显示vmstat版本信息。
- -n:只在开始时显示一次各字段名称。
- -a:显示活跃和非活跃内存
- -d:显示磁盘相关统计信息。
- -p:显示指定磁盘分区统计信息
- -s:显示内存相关统计信息及多种系统活动数量。
- -m:显示slabinfo
- -S:使用指定单位显示。参数有 k 、K 、m 、M ,分别代表1000、1024、1000000、1048576字节(byte)。默认单位为K(1024 bytes)
- -f:显示从系统启动至今的fork数量 。
- delay:刷新时间间隔。
- count:刷新次数。如果不指定刷新次数,但指定了刷新时间间隔,这时刷新次数为无穷。
1 | vmstat 1 10 | column -t |
- r: 等待运行的进程数
- b: 处在非中断睡眠状态的进程数
- swpd: 虚拟内存使用大小
- free: 空闲的内存
- buff: 用作缓冲的内存大小
- cache: 用作缓存的内存大小
- si: Amount of memory swapped in from disk (/s).从交换区写到内存的大小
- so: Amount of memory swapped to disk (/s).每秒写入交换区的内存大小
- bi: Blocks received from a block device (blocks/s).每秒读取的块数
- bo: Blocks sent to a block device (blocks/s).每秒写入的块数
- in: 每秒中断数,包括时钟中断
- cs: 每秒上下文切换数
- us: 用户进程执行时间(user time)
- sy: 系统进程执行时间(system time)
- id: 空闲时间(包括IO等待时间),中央处理器的空闲时间 。以百分比表示。
- wa: 等待IO时间
- st: Time stolen from a virtual machine. Prior to Linux 2.6.11, unknown.
load average(平均负载,系统平均活跃进程数)
一、查看系统负荷
- 如果你的电脑很慢,你或许想查看一下,它的工作量是否太大了。在Linux系统中,我们一般使用uptime命令查看(w命令和top命令也行)。(另外,它们在苹果公司的Mac电脑上也适用。)
- 你在终端窗口键入uptime,系统会返回一行信息。这行信息的后半部分,显示”load average”,它的意思是”系统的平均负荷”,里面有三个数字,我们可以从中判断系统负荷是大还是小。
- 为什么会有三个数字呢?你从手册中查到,它们的意思分别是1分钟、5分钟、15分钟内系统的平均负荷。
- 如果你继续看手册,它还会告诉你,当CPU完全空闲的时候,平均负荷为0;当CPU工作量饱和的时候,平均负荷为1。
- 那么很显然,”load average”的值越低,比如等于0.2或0.3,就说明电脑的工作量越小,系统负荷比较轻。
- 但是,什么时候能看出系统负荷比较重呢?等于1的时候,还是等于0.5或等于1.5的时候?如果1分钟、5分钟、15分钟三个值不一样,怎么办?
二、一个类比
- 判断系统负荷是否过重,必须理解load average的真正含义。下面,我根据”Understanding Linux CPU Load”这篇文章,尝试用最通俗的语言,解释这个问题。
- 首先,假设最简单的情况,你的电脑只有一个CPU,所有的运算都必须由这个CPU来完成。
- 那么,我们不妨把这个CPU想象成一座大桥,桥上只有一根车道,所有车辆都必须从这根车道上通过。(很显然,这座桥只能单向通行。)
- 系统负荷为0,意味着大桥上一辆车也没有。
- 系统负荷为0.5,意味着大桥一半的路段有车。
- 系统负荷为1.0,意味着大桥的所有路段都有车,也就是说大桥已经”满”了。但是必须注意的是,直到此时大桥还是能顺畅通行的。
- 系统负荷为1.7,意味着车辆太多了,大桥已经被占满了(100%),后面等着上桥的车辆为桥面车辆的70%。以此类推,系统负荷2.0,意味着等待上桥的车辆与桥面的车辆一样多;系统负荷3.0,意味着等待上桥的车辆是桥面车辆的2倍。总之,当系统负荷大于1,后面的车辆就必须等待了;系统负荷越大,过桥就必须等得越久。
- CPU的系统负荷,基本上等同于上面的类比。大桥的通行能力,就是CPU的最大工作量;桥梁上的车辆,就是一个个等待CPU处理的进程(process)。
- 如果CPU每分钟最多处理100个进程,那么系统负荷0.2,意味着CPU在这1分钟里只处理20个进程;系统负荷1.0,意味着CPU在这1分钟里正好处理100个进程;系统负荷1.7,意味着除了CPU正在处理的100个进程以外,还有70个进程正排队等着CPU处理。
- 为了电脑顺畅运行,系统负荷最好不要超过1.0,这样就没有进程需要等待了,所有进程都能第一时间得到处理。很显然,1.0是一个关键值,超过这个值,系统就不在最佳状态了,你要动手干预了。
三、系统负荷的经验法则
1.0是系统负荷的理想值吗?
- 不一定,系统管理员往往会留一点余地,当这个值达到0.7,就应当引起注意了。经验法则是这样的:
- 当系统负荷持续大于0.7,你必须开始调查了,问题出在哪里,防止情况恶化。
- 当系统负荷持续大于1.0,你必须动手寻找解决办法,把这个值降下来。
- 当系统负荷达到5.0,就表明你的系统有很严重的问题,长时间没有响应,或者接近死机了。你不应该让系统达到这个值。
四、多处理器
- 上面,我们假设你的电脑只有1个CPU。如果你的电脑装了2个CPU,会发生什么情况呢?
- 2个CPU,意味着电脑的处理能力翻了一倍,能够同时处理的进程数量也翻了一倍。
- 还是用大桥来类比,两个CPU就意味着大桥有两根车道了,通车能力翻倍了。
- 所以,2个CPU表明系统负荷可以达到2.0,此时每个CPU都达到100%的工作量。推广开来,n个CPU的电脑,可接受的系统负荷最大为n.0。
五、多核处理器
- 芯片厂商往往在一个CPU内部,包含多个CPU核心,这被称为多核CPU。
- 在系统负荷方面,多核CPU与多CPU效果类似,所以考虑系统负荷的时候,必须考虑这台电脑有几个CPU、每个CPU有几个核心。然后,把系统负荷除以总的核心数,只要每个核心的负荷不超过1.0,就表明电脑正常运行。
- 怎么知道电脑有多少个CPU核心呢?
- “cat /proc/cpuinfo”命令,可以查看CPU信息。”grep -c ‘model name’ /proc/cpuinfo”命令,直接返回CPU的总核心数。
六、最佳观察时长
- 最后一个问题,”load average”一共返回三个平均值—-1分钟系统负荷、5分钟系统负荷,15分钟系统负荷,—-应该参考哪个值?
- 如果只有1分钟的系统负荷大于1.0,其他两个时间段都小于1.0,这表明只是暂时现象,问题不大。
- 如果15分钟内,平均系统负荷大于1.0(调整CPU核心数之后),表明问题持续存在,不是暂时现象。所以,你应该主要观察”15分钟系统负荷”,将它作为电脑正常运行的指标。
context switch(上下文交换)
- 又称环境切换,计算机术语,是一个存储和重建CPU的状态 (内文),因此令多个进程(process)可以分享单一CPU资源的计算过程。要交换CPU上的进程时,必需先行存储当前进程的状态,再将欲运行的进程之状态读回CPU中。
开销
- 上下文交换通常是计算密集型的,操作系统中的许多设计都是针对上下文交换的优化。在进程间切换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进行相关的管理工作——包括寄存器和内存映射的保存与读取、更新各种内部的表等等。处理器或者操作系统不同,上下文交换时所涉及的内容也不尽相同。比如在Linux内核中,上下文交换需要涉及寄存器、栈指针、程序计数器的交换,但和地址空间的交换无关(虽然进程在进行上下文交换时也需要做地址空间的交换)[2][3]。用户态线程之间也会发生类似的上下文交换,但这样的交换非常轻量。
何时交换
有三种可能的情况会发生上下文交换,分别为:
多任务
- 最常见的,在一些调度(scheduling)算法内,其中行程有时候需要暂时离开CPU,让另一个行程进来CPU运作。
- 在先占式多任务系统中,每一个行程都将轮流运行不定长度的时间,这些时间段落称为时间片。
- 如果行程并非自愿让出CPU(例如运行I/O操作时,行程就需放弃CPU使用权),当时限到时,系统将产生一个定时中断,操作系统将排定由其它的行程来运行。
- 此机制用以确保CPU不致被较依赖处理器运算的行程垄断。若无定时中断,除非行程自愿让出CPU,否则该行程将持续运行。
- 对于拥有较多I/O指令的行程,往往运行不了多久,便需要让出CPU;而较依赖处理器的行程相对而言I/O操作较少,反而能一直持续使用CPU,便形成了垄断现象。
中断处理
- 在接受到中断(Interrupt)的时候,CPU必须要进行上下文交换。
用户态或者内核态的交换
- 当用户态和内核态交换发生的时候,并不需要进行上下文交换;
- 并且用户态和kernel mode的交换本身并不是一个上下文交换。
- 不过,根据操作系统的不同,有时候会在此时进行一次上下文交换的步骤。
上下文交换:具体步骤
- 在一次交换中,第一个行程的状态要被纪录在某个地方,这样当调度器(scheduler)要回到这个行程时,才可以重建这个行程并且继续运算。
- 这里所谓“行程的状态”,包含了这个行程使用的所有寄存器(register),特别是程序计数器;加上所有操作系统可能需要的特定数据。
- 这些数据一般以名为行程控制表(process control block,PCB)的数据结构存储起来。
上下文交换:由软件或硬件实现
- 上下文交换可分为主要由软件实现或由硬件实现。部分中央处理器,比如Intel 80386[4]或同系列更高端的处理器,就具备支持上下文交换的硬件设计。